跳到主要內容
    年度書名
    2022李蕙如, 理學與經學的交融:陳淳蒙學著作探析, 本書乃是中國經學研究會於西元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十一日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中國經學研究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臺灣古籍保護學會,以及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共同主辦「第十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內容包括五經、四書、出土文獻、歷代經學詮釋內容,以及經學研究發展,乃至於域外漢學研究成果,內容宏富,涉及廣泛,從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當中,反映學界目前關注學術熱點,呈現學人持績深造研究成果,深化經學義理內容的了解。兩岸三地以及日本、韓國學者,共同分享經學領域研究心得,經學會徵集,選錄二十篇論文,出版「第十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以饗同好。, 台北:萬卷樓
    2022高柏園, 人與經典.韓非子, 該書為道善文化公司“人與經典”叢書之一,在於闡發經典的現代意義和對初學者的接引。《韓非子》是我國傳統經典,是中國法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先秦哲學史的縮影,它還是一部最佳的哲學與文學作品,它思想深刻、內容豐富、論說有力、案例詳實,不只會讓讀者在思想上得到啟發,同時也能欣賞一流的文學內容,一舉數得。高柏園教授對先秦文化研究多年,對《韓非子》的解讀深入淺出,更難能可貴的是與時代緊密契合,可以讓讀者借助經典的智慧,有更多的能力與信心,來面對、改造、提升我們的世界與未來。 高柏園,1958年出生於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學術研究方向為先秦思想和宋明理學,著作有《韓非哲學研究》《人性管理的終結者:韓非子》《中庸形上思想研究》《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禪學與中國佛學》《中國哲學史》(合著)等,另有學術論文及雜文百余篇。, 中國:花山文藝
    2022趙衛民, 中國的《聖經》一一商朝的《歸藏》易, 中國人喜歡說:「龍馬精神」!但《周易》「首乾次坤」,使〈坤卦‧上六〉的「龍戰於野」成為「孤龍」,與〈乾卦〉的龍的運動隔了五爻。同樣〈坤卦〉卦辭的「牝馬」,成了模型馬,沒有單獨的作用。如果〈乾卦〉〈坤卦〉顛倒,〈坤卦〉的「牝馬」首出,成為「履霜,堅冰至」的動物行為學觀察,結晶成人類生命的智慧!馬在商朝有特殊意義,由生命哲學始可創造新天地,「龍戰於野」始可與〈乾卦〉之龍連動,成為道的新紀元轉換!只不過,《周易》必得回歸成為《歸藏》易!, 台灣學生書局
    2021高柏園, 對三統說的理解與反省, , 鵝湖月刊社
    2021陳姞淨, 淺談《說文解字》同義詞─以心部字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茂發前校長曾讚譽陳新雄教授的學術成就:橫跨經學、小學與文學三大領域,為中文學界共有之國寶;對學術推廣不遺餘力,充分表現其學術社群領導之才華;在刻苦環境中勵學而成就其大學問,充分發揮鍥而不捨之學術精神。有鑑於陳新雄教授的教導之恩,及其生前對學生無所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在陳教授逝世十週年之際,早期學生弟子們組織動員,籌辦「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本專書,取陳教授書齋名訂為《鍥不舍齋薪傳錄》,以紀念陳教授對學術的薪傳與播種。本專書所收文章,除兩篇紀念特稿及一篇主題演講稿之外,另收四十四篇論文,分別隸屬於文字、聲韻、訓詁、詩詞以及勵學等五類,各篇內容雖然圍繞陳教授學術專長而議論,卻有不同面向的傳承性與啟發性。, 台北:萬卷樓
    2021陳姞淨, 分別與混同:談相似字辨析對異形詞整理之影響, , 輔仁大學中文系
    2021普義南, 眷戀與淡泊--夢窗詞茶意象初探, , 商鼎數化出版有限公司
    2020陳姞淨, 原本《玉篇》重文考─以言部為考察範圍, 自《說文》以後,「重文」成為漢語字書中常見的收入內容。歷來對於「重 文」的看法有二,狹義的重文是指同音同義不同形體的異體字,廣義的重文除了 異體字的概念外,亦包含了沈兼士所提出的同義換讀的情況。本文將以廣義的角 度來重新整理《玉篇》中重文收入的類型,除了解六朝時期漢字的演變與傳承情 況外,亦試圖歸納正字與重文之間的詞義關係。, 慈濟大學; 東華大學; 中國文字學會
    2020楊素梅, 雌雄莫辨——平路〈服裝的性別辯證〉的深度閱讀與討論, , 五南出版社
    2020林偉淑, 說不盡的荒涼:《金瓶梅》的欲望書寫, 本書分成四個卷次   第一卷,專論了《金瓶梅》幾位女性,例如作為題旨的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也談武松,這是由於《金瓶梅》取自《水滸傳》的一段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卻在這個寫家庭生活的《金瓶梅》,失去了他的英雄高度。   第二卷,透過《金瓶梅》的生日、喪禮、節日,展現家庭生活細節,也寫出世態人情。這些節日表現了西門府榮枯興衰,所有繁華與潑天富貴,都彷若煙花的絢爛與消逝。   第三卷,寫《金瓶梅》的飲食情色。作者蘭陵笑笑生透過人物彼此的互動,摹寫人世間的權力、欲望與死亡,也表現小說的藝術技巧及隱喻。如同《金瓶梅》裡的一尺白綾/腳帶,能成就小腳金蓮,也能成為性愛欲望的工具,當然,也成了告別人世最後的姿態。   第四卷,在小說史的脈絡底下,梳理《金瓶梅》關於性政治、身體、權力的書寫。當然,這些闡釋,回應了《金瓶梅》的究竟之義,它以道德的淪喪、社會的崩毁,寫出了對於家庭倫常與秩序重建的渴望。《金瓶梅》於是寫出了人世裡無盡的荒涼。, 新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