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度書名
    2016劉依潔, 過渡的中繼站──賴鈺婷《小地方》, 《橋》第5期的專題為大陸新銳作家路內。照本刊體例,收錄路內簡介、路內自述以及其短篇小說代表作外,由金理評述其〈十七歲送姐姐出門〉,黃文倩評介他入選台灣《文訊》雜誌的「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的《花街往事》,引導讀者入門理解路內。   在兩岸作品共讀的特輯中,此期推薦「城鄉之間」及「跨界書寫」的相關文本。透過兩岸評論家們閱讀鄭順聰《家工廠》、賴鈺婷《小地方》、梁鴻《神聖家族》、張楚《梵高的火柴》、孫惠芬《後上塘書》等作品,呈現兩岸城鄉發展主題的一些新進展。而推介尉任之《室內靜物 窗外風景》及謝三泰《走拍台灣》,則是回應晚近多媒體時代的書寫轉型。此外,本期亦推薦大陸晚近的少數民族文學代表作《春香》,這一部改寫自韓國古典文學名著《春香傳》中的女性書寫,能讓我們參照反思今日女性的現代轉型問題。   特稿整理與收錄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二○一六年兩岸現當代文學評論青年學者工作坊」的發言稿摘要,以及兩岸觀察人的逐字稿報告──大陸余亮的〈超越鄉愁〉及台灣洪崇德的〈重拾老派文青精神〉,期望一方面擴充兩岸文學與經典互涉、溫故知新的可能性,二方面促進青年學者與讀者們的主體變化與自我更新。, 人間出版社
    2016黃文倩, 那些孤寡殘弱者的抵抗與救贖──讀路內《花街往事》, , 台北人間出版社
    2016林黛嫚, 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 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6侯如綺, 敘事與小說寫作, , 五南出版社
    2016羅雅純, 節奏與歌詞表達, , 五南出版社
    2015竺家寧; 曾昱夫; 李昱穎; 陳語唐等, 全球華語大詞典, 本詞典是在《全球華語詞典》的基礎上編寫的,是一部反映世界主要華語區當代華語詞匯面貌的語文辭書。注重實用性,力求促進不同華人社區之間的交流,在華語使用中起協調作用。編寫過程中充分吸收現有學術成果,反映當代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充分利用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提高了辭書編纂的技術水平。 .收錄華語通用詞語和特有詞語約88400條 .注明特有詞語的使用地區和異名詞語 .同異兼收,展示豐富多樣的華語詞匯 .知同察異,共建包容和諧的語文生活, 商務印書館(大陸)
    2012謝旻琪, 李維楨文學思想研究, 李維楨(1547-1626)是晚明王世貞所選定的「末五子」之一。李維楨並不是個一流的理論 家,他對於晚明文學研究的學者來說,也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存年代,以及他 的文壇地位,都有其特殊性。 關於晚明文壇的研究,有兩個可再思考的問題;第一,論述常常陷入一種過度簡單二分的 框架當中――亦即「復古」與「反復古」的對局――,其立場多半是將復古派認定為落後、保 守的一端,而反復古則是創新、進步,代表人物除了公安三袁之外,再推至李贄、徐渭、湯顯 祖等;第二,文學史的論述,久而久之,累積出所謂「重要的」作家。如此雖無可厚非,但是 學術上的「重點」一旦確立、強化,細部很容易就被掩蓋了。若對此重新思考,那麼,李維楨 這種具有鮮明的折衷色彩、處於流派過度之間,在當時具有文名,卻在後世較少為人所注意的 論者,似乎有再重新衡定的必要。他的論點儘管未必多強悍偉大,但是他參與了晚明文壇的轉 變,他既指出晚明文人的時代議題,也代表復古派後期文學觀念的轉向。 關於李維楨的文學思想,本論文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是李維楨的文學歷史意識。 復古派文人非常重視對傳統的省察,李維楨認為文學創作具有歷史責任,他延續復古派「格以 代降」的說法而有所修正,提出「一代之才即有一代之詩」,並從文學發展的規律,說明明代在 文學史上的極盛地位。第二個部分是李維楨的創作論,他提出的情感與性靈論述,以及才、學、 識三個創作條件,調和了「師古」與「師心」兩個路向。第三個部分是李維楨的批評論,他論 析復古派所要求的「兼長」理想,同時他也承認人有才性的侷限,「兼長」未必能達成,故他提 出「適」的觀念,轉而欣賞「偏至」。他並分析各文體的藝術樣貌、時代風格,以便掌握創作 之法。 本論文所拈出的議題,都不是單純的拆解李維楨的寫作文本,而是期望以此作為考察晚明 文壇的切入點之一,並提供晚明文學研究的參照與輔助。,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1謝旻琪, 如何捷進寫作詞彙──人物篇, , 商周出版社
    2010謝旻琪, 如何捷進寫作詞彙──語言動作篇, , 商周出版社
    2006謝旻琪, 明代評點詞集研究, 評點詞集,就是帶有「評點」的詞集。在中晚明時期,「評點」以新的批評模式出現,與向來作為主要批評模式的「詞話」分庭抗禮,佔有詞學批評史的一席之地。本書不是單純對於文本的介紹,而是將「明代評點詞集」的出現當作一個文學現象來探討,使這個論題能夠更深化、更有意義,盡可能讓這一文學現象的發生,能與時代的特徵相聯結。本文的主要架構,首先探討評點詞集的批評形式,以說明在「話」早已成熟,並一直作為詩詞的主要批評模式的情況下,文人卻選取「評點」來批評詞的細部因素。其次是檢視其中的詞學觀點,明代雖向來被稱為詞的「中衰期」,但有許多理論的創見,出於明代文人之手。評點中雖沒有太清晰的理論系統,評語本身也十分簡短零散,但在批評時,文人先驗的理解必然主導著他們批評的方式,亦顯現出文人對詞的認知。最後是談論評點詞集中的審美趣味,明代文人承接著屬於當時特有的時代氛圍,自然也會展現出的當時對美感的品味與賞好。評點詞集中的「流行文化」,引領了評點中的審美觀點。, 木蘭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