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
登入
回首頁
淡江大學
招生資訊
學術作品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English
:::
最新消息
系所公告
活動訊息
徵才訊息
獎學金公告
藝文訊息
其他訊息
系所資訊
系所簡介
系所成員
系主任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榮譽教授
已故教授
退休教師
行政人員
專任教師駐校時間表
班級導師
教育目標
未來發展
特色研究室
活動成果
五虎崗文學獎
特色出版品
文學獎
畢業生就業管道
畢業生就業追蹤
學生核心能力
所學會
系學會
下載專區
所務行政
課程資料
教師專用
學生相關
其他表單
淡江中文學報
智慧財產權宣導
智慧財產權小題庫
智慧財產權宣導案例分析
性別平等教育/跟蹤騷擾防制教育宣導
性別平等教育宣導
跟蹤騷擾防制教育宣導
招生資訊
大學部
大學部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進修學士班
博士班
課程資訊
大學部
擋修制度
中文系輔系雙主修規定
各學年度入學新生必修科目表
各學年度課程地圖
社團必修課
榮譽學程
智慧人文實務創新學分學程(文學院)
外國語文學門修課相關規定
中文系學士班學生先修碩士班課程
學生學習成果展
大學部課程手冊
中文實務實習
彈性學制
進修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
學程資訊
就業地圖
學術研究
淡江中文學報
專書
專案研究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藍星詩刊
最新研究
獲獎紀錄
系友專區
高中生專區
首頁
學術研究
專書
:::
專書
淡江中文學報
專書
專案研究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藍星詩刊
最新研究
獲獎紀錄
年度
書名
2019
李蕙如, 高中國文(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 南一書局
2019
孔令宜, 孔子「生生之仁」的詮釋及其開展, 論文提要內容: 孔子之前的天命觀,由人格主宰之天的外在權威,逐漸轉向形上理則之天的內在理則。孔子天人關係的新轉向,係指孔子對軸心文明的哲學突破。孔子以「仁」建立人的主體自覺性,由仁者愛人實踐不已的歷程中,以「生生之仁」落實內在超越性。關於孔子的義命觀,「義命對揚」呈現弔詭性,命限與義理之命分立的兩端,經由「即命顯義」達到辯證的消融。孔子五十知天命,「天生德於予」,自覺到上天生生之德所賦予的義理之命。「據於德,依於仁」,透過仁心的實踐彰顯內在的德性。「義命對揚」,彰顯仁者在氣命的限制中對生生仁德的體證。《論語》的中心思想為「仁」,隱涵本體論的高度。「生生」一詞,源自《易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之德」,源自《易傳》:「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元大生之德與坤元廣生之德,合而言之,為動力因、目的因,展現宇宙論、存有論、價值論的意義。至宋明儒,提升至「生生之仁」的本體論高度。孔子哲學中「仁」即「生」、「生」即「仁」的創造性原理,即以創造性原理的生生來闡明孔子仁學。「生生之德」就是「生生之仁德」,即是「生生之仁」。「顯諸仁,藏諸用」,宇宙生化大道透過仁心的大用顯發出來,體仁繼善成性。以「生生之仁」而言,益能顯發生生不息的實踐動力,生命動態的創造歷程即人生價值實現的歷程。仁心需要由合理合宜的言行,落實於廣大的禮文世間。透過漢儒與宋儒注《論語》「繪事後素」不同的詮釋進路,探討孔子的文質觀。從傳統質與文的本末觀,發展到善與美的體用觀,導向仁者的本體美學、本體詮釋學,於創健不已的仁者生命氣象朗現人格美學。唐君毅先生以一肫懇之仁心,以儒家天德流行境為工夫呈顯的最高境界,歸根於孔子、孟子的仁心本性,即盡性立命義,生生仁德通死生幽明。牟宗三先生以《論語》、《孟子》、《中庸》、《易傳》逐步建立先秦儒學的「本體宇宙論」,即「道德的形上學」,從工夫起始,下學上達。「仁」與「天」的關係,透過古德「仁是生道」的說法,以「仁」做生命中的常道、常體,由此建構「仁體」的本體義。踐仁知天,「仁」與「天」透過「生」為中介,「仁」是「生道」,「生道」是「天」,故「仁」是「天」。孔子仁學是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孔子仁學以創造性原理的生生之仁的本體詮釋學,參與孔漢思所推動的全球倫理。筆者以後設思維,經由儒學思想史的重要論題,「生生之德」、「生生之仁」,回歸原典,進行梳理。儒家的善吾死,在善吾生,儒家言「生生」,人生有限即無限。, 淡江大學
2018
普義南, 論夢窗詞單字領之運用,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
林淑瑩, 中國大陸1990年代詩歌實驗寫作──以于堅、西川為例, 本論文主要以中國大陸兩位當代詩人于堅和西川,在1990年代具有文體實驗性質的長篇詩歌作品為研究對象。序論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兩位詩人在中國大陸20世紀90年初中期,具有鮮明文體實驗特質的寫作,於詩壇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和地位。此外,詩人不約而同在90年代的寫作發生「轉型」,除了與個人文學理念的轉變有關,同時也與社會、文化與文學環境的整體變化相關,將兩位詩人在此階段的實驗詩歌文本做一具體而完整的掌握,不僅是對其詩歌價值的確立,同時也是對中國大陸當代詩壇發展概況的理解。在研究方法上採詩歌語言結構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發展脈絡,探討于堅、西川在1985-1995年間,詩歌實驗寫作的進程。文獻回顧首先梳理近五年兩岸相關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其次整理重要的參考專書和期刊論文,以建構完善的書目資料。 論文研究架構部分,第一章「自主精神的張揚:1990年代『異質』的詩歌寫作特徵」:第一節連結「朦朧詩群」與「第三代詩群」的詩歌史關係。第二節探討「第三代詩歌」的定義,從詩刊和詩群突出「第三代詩歌」的語言特質。 第二章「實驗的傾向與超越:1990年代詩人的自覺『轉型』與『非詩』的開展」:從最具「第三代詩歌」審美特徵和創作成果的「敘事性」詩藝路徑入手,分析詩歌文本的文體實驗寫作技藝及詩學價值,以做為後續對兩位詩人的前行研究。 第三章「于堅:散文化與『詩劇』的詩歌」:第一節從于堅的實驗詩歌潛流與詩歌理論談起,包括成長經歷,80年代至90年代短篇「口語詩」的創作,「拒絕隱喻」詩歌理論的提出。第二節探討「非詩」形式的〈0檔案〉和採取「片段」、「細節」書寫策略的〈事件〉系列,兩首長篇詩歌都以文體實驗打破詩歌界限,為中國大陸詩壇帶來豐碩的「非詩」寫作成果。 第四章「西川:『不潔』的和『容留』的詩歌」:第一節首先梳理西川80年代早期的重要詩作,其次分析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帶有實驗傾向的短篇詩歌,及長篇組詩〈匯合〉的討論,第三掌握1989年「詩人之死」對西川詩學「轉向」的影響。第二節以西川在1990年代「綜合創造」的組詩:〈致敬〉〈近景與遠景〉、〈芳名〉和〈厄運〉進行析論,統整其在90年代詩歌實驗創作的主體風格與樣態。 結語:總結于堅、西川在1990年代中國大陸詩壇,以不同的寫作起點和道路帶來的實驗詩歌價值與意義。, 淡江大學
2017
賴靜玫, 劉辰翁評點韋應物李賀詩研究, 劉辰翁(1232-1297)是宋末元初詩歌評點的先驅。「評點」此種表述形式,具有「簡短」及「含蓄」的文字特質,而評點詩歌的閱讀過程,可視為批評家之文學思想、詩學觀點與審美 情趣,即「品評詩歌的況味」之體現。 歷來對劉辰翁的認識,多見於各家文學史所著錄對於評點此一批評形式的介紹、劉辰翁的遺民身份、其人相關創作及其戮力於文學評點之功,尤其是涉及「小說評點」部分的討論和成果,明顯居多。其中,劉辰翁大量評點唐宋詩人詩作以進行其對詩家的鑑賞與考察,有其重要性,深具詩學研究的價值。惜目前以劉辰翁詩歌評點為主題的探究,多見根據劉氏既有的自述來概說、描述其詩學觀點,未能就其表層所述及的詩學觀點,藉「理論的批評」所得的理論之基,來對「作品」進行批評工作,抉發其意義。因此,本文選擇劉辰翁評點唐代詩人韋應物和李賀的作品為考察對象,引述西方「現象學文學批評」中的部分觀點為理論基礎,說明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眼前的景象均已被敷染上象徵的意涵,而劉辰翁則提出「平澹意趣」與「自然奇崛」的觀點勾勒兩位詩人的特色,除了說明語言上的精心安排、拈出背後所隱含的情意,其共通處則歸趨「語意稱情」、「自然情真」。 值得留意的是,評點詩歌,是劉辰翁選擇如何回應家國之遽變衝擊、回應士人處境、在作品中求索如何回應「君子固窮」的內心痛楚,並復歸靜觀自身,回歸「晉人風致」的真誠體現。劉辰翁的詩歌評點,已從「為人」轉向「為己」,其從事評點活動的目的乃傾向於「紓思寄懷」,未必有意識地針對前代進行評說。在追慕、安頓心靈理想世界的過程中,也顯出其身為「作家」和「批評家」之間的角色越位之侷限。, 淡江大學
2016
普義南, 程式與公文寫作,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普義南, 編採與新聞寫作,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普義南, 結構與求職自傳,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普義南, 口語與媒體運用,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張溶玲, 陳宏謀的蒙學思想及《養正遺規》, , 淡江大學
第一頁
上一頁
...
3
4
5
...
下一頁
最後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