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
登入
回首頁
淡江大學
招生資訊
學術作品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English
:::
最新消息
系所公告
活動訊息
徵才訊息
獎學金公告
藝文訊息
其他訊息
系所資訊
系所簡介
系所成員
系主任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榮譽教授
已故教授
退休教師
行政人員
專任教師駐校時間表
班級導師
教育目標
未來發展
特色研究室
活動成果
五虎崗文學獎
特色出版品
文學獎
畢業生就業管道
畢業生就業追蹤
學生核心能力
所學會
系學會
下載專區
所務行政
課程資料
教師專用
學生相關
其他表單
淡江中文學報
智慧財產權宣導
智慧財產權小題庫
智慧財產權宣導案例分析
性別平等教育/跟蹤騷擾防制教育宣導
性別平等教育宣導
跟蹤騷擾防制教育宣導
招生資訊
大學部
大學部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進修學士班
博士班
課程資訊
大學部
擋修制度
中文系輔系雙主修規定
各學年度入學新生必修科目表
各學年度課程地圖
社團必修課
榮譽學程
智慧人文實務創新學分學程(文學院)
外國語文學門修課相關規定
中文系學士班學生先修碩士班課程
學生學習成果展
大學部課程手冊
中文實務實習
彈性學制
進修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
學程資訊
就業地圖
學術研究
淡江中文學報
專書
專案研究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藍星詩刊
最新研究
獲獎紀錄
系友專區
高中生專區
首頁
學術研究
專書
:::
專書
淡江中文學報
專書
專案研究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藍星詩刊
最新研究
獲獎紀錄
年度
書名
2020
李蕙如, 高中國文(四)(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 南一書局
2019
林黛嫚, 南投縣青少年文學讀本小說卷, 《南投縣青少年文學讀本》從本縣162位文學家書寫值得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作品中,爬梳整理一套專屬於南投縣青少年閱讀的文學讀本,作為引領進入文學世界的啟發。自106年起開始規劃、選文及撰寫作者介紹及作品導讀等作業,歷時二年的籌劃及執行,於108年11月問世,共分為:小說卷、散文卷、新詩卷、古典詩卷、兒童文學卷、民間文學卷、報導文學等7卷文類,除委託陳憲仁教授計畫主持,並邀請縣內著名文學家包括林黛嫚、陳憲仁、李瑞騰、陳政彥、李威熊、岩上、潘樵、廖嘉展、鄧相揚等諸位老師擔任各卷主編,皆為一時之選,希冀能讓南投縣子弟有機會接觸自己故鄉作家,認識屬於自己家鄉的文學故事,透過作品、文字的感染,進而真正瞭解並關懷原鄉,增加對南投情懷的摯愛。,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19
廖怡嘉, 當代儒學關於《論語》詮釋典範轉移--規則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還是角色倫理學, 本文將反省以主體性哲學為主的「規則倫理學」,是否切合、適用於當今時代問題的《論語》詮釋,並討論近幾年來學界對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學」的關注,進一步對「德性倫理學」與安樂哲提出的「儒家角色倫理學」兩者在解讀《論語》,與規則倫理學展開對比。 藉由比較三個系統並進行主題式分析,嘗試為《論語》在後現代語境的詮釋下,尋找一更開放、更兼容並蓄的論述脈絡,更貼近中國哲學的實踐特色,使經典意義得以釋放,成為我們現當代文明困境的資糧與滋養。,
2019
李蕙如, 高中國文(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 南一書局
2019
林黛嫚, 震不垮的蓮花,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19
林黛嫚, 奇奇的磁鐵鞋,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19
林黛嫚, 平安,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18
林黛嫚, 創意寫作的構思原理與方法論, 創意寫作的概念是源於美國的大學以寫作工作坊的方式培養寫作人才,台灣在1999年由東華大學設立創作所為起點,以文學創作為研究主軸,此創英所的文學創作組碩士班是國內首創的MFA in Creative Writing,除了創作教學之外,希望培養學生透過英文閱讀經典原著或譯作的能力,藉此開拓台灣新生代作家的世界文學視野。這個授予MFA(藝術創作碩士)的研究辦了十屆結束,但這種在大學裡教授寫作的風氣也己經形成,希望透過閱讀討論、書寫、作業分享與互評,鼓勵同學激發創意,善用語言文字的魅力,體察中文書面表達與溝通的奧秘。本書是論述中文創意寫作一本具有實務及理論基礎的專書,內容涵括主題、審題、切題、蒐集寫作材料、文章排列組合、如何說故事、怎樣描述心情、如何把道理說清楚及修辭應用、修改補強等章節,是一本具備實際創作能量,又有教學現場的經驗,把寫作的構思原理、寫作技巧等統整的教材,可以幫助教師及學生擺脫不知如何學習的困境。, 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7
侯如綺, 〈倫理秩序和政治秩序的一致:《廢園舊事》〉, ,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4
洪婕寧, 張君勱與梁漱溟儒家思想意義之比較研究, 梁漱溟先生與張君勱先生同為民國初年的學者、實踐者,兩人皆以儒家思想為根基,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試圖開出屬於中國文化的一條路,被譽為當代新儒家開河者。梁氏與張氏做學問的目的,皆是為了實踐與力行,而兩人的實踐方式有所不同:梁氏著重在鄉村建設;張氏投身於政黨與立憲運動中。筆者會選擇梁氏與張氏做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是看到此同為當代新儒家外王型之二人,其生長背景與思考模式有著對比性的差異,導致其走入完全不同的結果。並希望能透過此文,讓更多學者能看見此二人之思想精彩之處,尤其是漂流海外的張氏,其儒學思想有資格再獲得更多的重視。 本文的儒家思想意義有兩層面,一是學術層面,指孔子一派的儒家思想,二是文化精神層面,指作為中國文化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對於學術的儒家思想比較,欲從梁氏、張氏解讀儒家學術的代表性著作,進入兩人思想。作為文化的儒家思想比較,試以其對文化定義為始端,進入社會、政治、宗教、思想等領域,做多面向的了解。 梁氏與張氏對於文化、社會、政治制度等觀察大同小異,卻做出不同的結論,關鍵就在他們對於儒家思想中的「理性」發展,以及「精神自由」等看法不同:梁氏用人個體的生命成長而言,以身體發展完全,才能走到心的發展,來比附中國文化上「理智」發展不健全,便開始發展「理性」,導致科學、數學、工業技術等發展停滯。「理性早啟」限制了「理智」發展;「理智」停滯亦限制了「理性」的突破,例如凌遲處死等酷刑。張氏不把「理性(情理)發展」與「理智(事理)發展」視為格格不入的事,他強調的是「精神自由」,去除承襲至今的舊文化歷史限制,透過注入西方的新血「精神自由」,發展屬於中國人的新文化;這個新文化,就是指「新儒學的復興」──透過擴展宋明之義理、心性之學,找到屬於中國人的哲學,做為促進此世代中國各方面發展的哲學。,
第一頁
上一頁
...
2
3
4
...
下一頁
最後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