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羅雅純, 從邁克爾.斯洛特「移情」關懷論戴震「以情絜情」, , 東亞漢學研究第 6期,頁316-326。, , pp |
2015 | 李蕙如, 《北溪大全集》中的理與禮, , 東亞漢學研究 6,頁296-304, , pp |
2015 | 黃文倩, 旁觀者的介入與限度----以呂途與梁鴻的「打工」書寫為例, , 東亞漢學研究 6,頁 213-222, , pp |
2015 | 黃文倩, 茹志鵑、王安憶與陳映真的淵源與文學影響考察(CSSCI), , 文藝爭鳴 12,頁15-24, , pp |
2015 | 黃文倩, 後現代台灣的「局外人」、鄉土溫情與「搞不定」----讀劉梓潔《父後七日》及其它, , 名作欣賞 1,頁 86-92, , pp |
2015 | 李蕙如,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的反抗哲學,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18, p.1-13, , pp |
2015 | 黃文倩, 莫言在台灣的接受史及其意義, ,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60(2),頁1-28, , pp |
2014 | 侯如綺, 歷史關懷與詩性特質的交鋒──李渝《溫州街的故事》與林耀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比較, , 北市大語文學報 13,頁51-80, , pp |
2014 | 黃文倩, 人在「中途」----讀張楚《長髮》(CSSCI), , 當代作家評論 2015(1),頁152-155, , pp |
2011 | 林黛嫚, 論華嚴小說的言情及其他,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 22,頁119-158, , pp |